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国忠, 梁志录, 麻红顺, 张愿宁, 王建龙, 李鹏兵. 2013. 甘肃省合作市早子沟金矿床地质模型的建立及资源总量估算. 西北地质, 46(4): 173-181.
陈强. 1987. 铲式断层的构造力学分析. 地质学报, 61(4): 296-307.
陈瑞莉, 陈正乐, 伍俊杰, 梁志录, 韩凤彬, 王永, 肖昌浩, 韦良喜, 沈滔. 2018. 甘肃合作早子沟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硫铅同位素特征.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48(2): 87-104.
陈耀宇, 金鼎国, 梁志录. 2017. 甘肃合作早子沟金矿床主矿体特征及勘查意义. 矿物学报, 37(S1): 775-776.
代文军, 陈耀宇. 2012. 甘肃枣子沟金矿区中性岩脉与成矿关系. 黄金, 33(1): 19-24.
第鹏飞. 2018. 西秦岭夏河-合作早子沟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研究. 兰州: 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83.
方春家, 赵军. 2005. 甘肃老豆村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浅析. 甘肃冶金, 27(3): 67-69.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 2012. 甘肃省合作市早子沟金矿资源储量核实暨3000米高程以下详查报告.
李亮. 2009. 甘肃枣子沟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学位论文.
梁文天. 2009. 秦岭造山带东西秦岭交接转换区陆内构造特征与演化过程. 西安: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83.
梁志录, 张愿宁, 王建龙, 汪宏涛. 2012. 甘肃省合作市早子沟金矿地质特征及其深部找矿前景分析. 甘肃冶金, 34(6): 64-69.
刘勇. 2013. 甘肃省枣子沟金矿中酸性脉岩与金成矿关系研究. 西安: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勇, 刘云华, 董福辰, 李中会, 于建坤, 马晓平. 2012. 甘肃枣子沟金矿床成矿时代精确测定及其地质意义. 黄金, 33(11): 10-17.
骆必继, 张宏飞, 肖尊奇. 2012. 西秦岭印支早期美武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地学前缘, 19(3): 199- 213.
钱建平. 1998. 广西珊瑚矿区中部成矿期构造应力场、热力场和地球化学场的耦合作用及成矿分析. 矿物学报, 18(4): 514-524.
钱建平, 常德才, 徐磊, 张海莹, 李承礼. 2017. 山东沂南金矿田成矿构造系统和构造控矿规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1(1): 77-90.
商哲峰, 李金春, 张学朋, 李百祥. 2017. 甘肃合作岗岔金矿床地质-物化探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 甘肃地质, 26(1): 62-67.
隋吉祥, 李建威. 2013. 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枣子沟金矿床成矿时代与矿床成因. 矿物学报, 33(S2): 346-347.
韦萍, 莫宣学, 喻学惠, 黄雄飞, 丁一, 李小伟. 2013. 西秦岭夏河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地质意义. 岩石学报, 29(11): 3981-3992.
谢小峰, 杨坤光, 周琦, 杜远生, 王佳武, 蒋天锐, 杨炳南. 2015. 犁式正断层特征及其在找矿预测中的作用: 以黔东松桃西溪堡大型锰矿床为例. 地质科技情报, 34(6): 33-39.
徐学义, 陈隽璐, 高婷, 李平, 李婷. 2014. 西秦岭北缘花岗质岩浆作用及构造演化. 岩石学报, 30(2): 371-389.
杨志华. 1997. 秦岭造山带南北向构造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地质论评, 43(1): 10-16.
张德贤, 束正祥, 曹汇, 鲁安怀. 2015. 西秦岭造山带夏河-合作地区印支期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以德乌鲁石英闪长岩和老豆石英闪长斑岩为例. 中国地质, 42(5): 1257-1273.
Maloney D, Davies R, Imber J, Higgins S and King S. 2012. Structure of the footwall of a listric fault system revealed by 3D seismic data fromthe Niger Delta. Basin Research, 24(1): 107-123.
Shelton J W. 1984. Listric normal faults: An illustrated summary.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68(7): 801-815.
Song P H, Teng J W, Zhang X M, Liu Y S, Si X, Ma X Y, Qiao Y H and Dong X P. 2018. Flyover crustal structures beneath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3(8): 6703-6718. doi: 10.1029/2017JB01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