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References:
常健, 邱楠生. 2017. 磷灰石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及在塔里木盆地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地学前缘, 24(3): 79-93.
达江, 宋岩, 赵孟军, 傅国友, 杨芝林. 2007.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北缘烃源岩潜力探讨. 新疆地质, 25(1): 77-80.
丁林, Maksatbek S, 蔡福龙, 王厚起, 宋培平, 纪伟强, 许强, 张利云, Muhammad Q, Upendra B. 2017. 印度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封闭方式和过程.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7(3): 293-309.
董瑞, 王核, 闫庆贺, 张晓宇, 魏小鹏, 李沛, 周楷麟. 2019. 西昆仑甜水海地块巴颜喀拉山群地球化学特征和碎屑锆石 U-Pb 年代学特征: 对物源及构造环境的启示.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6(6): 1236-1257.
董新丰, 薛春纪, 李志丹, 刘增仁. 2013. 新疆喀什凹陷乌拉根铅锌矿床有机质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地学前缘, 20(1): 129-145.
杜治利, 王清晨. 2007. 中新生代天山地区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地质学报, 81(8): 1081-1100.
方维萱, 贾润幸, 郭玉乾, 李天成, 王磊, 黄转盈. 2016. 塔西地区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与砂砾岩型铜铅锌-铀矿床成矿机制.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38(6): 727- 752.
方维萱, 贾润幸, 王磊. 2017. 塔西陆内红层盆地中盆地流体类型、砂砾岩型铜铅锌-铀矿床的大规模褪色化围岩蚀变与金属成矿.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39(5): 585-619.
方维萱, 王磊, 郭玉乾, 李天成, 贾润幸, 刘增仁. 2018a. 新疆萨热克巴依盆内构造样式及对萨热克大型砂砾岩型铜矿床控制规律. 地学前缘, 25(3): 240-259.
方维萱, 王磊, 贾润幸. 2018b. 塔西地区中-新生代盆-山-原镶嵌构造区: 砂砾岩型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系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40(6): 663-705.
方维萱, 王磊, 王寿成, 李天成, 贾润幸, 杜玉龙. 2019. 塔西砂砾岩型铜铅锌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424.
傅国友, 宋岩, 赵孟军, 秦胜飞, 达江. 2007. 烃源岩对大中型气田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为例. 天然气地球科学, 18(1): 62-66.
贾承造. 2009. 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3(1): 1-9.
贾润幸, 方维萱, 王磊, 郭玉乾, 李天成. 2017. 新疆萨热克砂砾岩型铜矿床富烃类还原性盆地流体特征.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1(4): 1-13.
贾润幸, 方维萱, 李建旭, 陈腾, 李述国. 2018. 萨热克铜矿床铼锇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矿床地质, 37(1): 151-162.
何登发, 周新源, 杨海军, 雷刚林, 马玉杰. 2009. 库车坳陷的地质结构及其对大油气田的控制作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3(1): 19-32.
侯增谦, 宋玉财, 李政, 王召林, 杨志明, 杨竹森, 刘英超, 田世洪, 何龙清, 陈开旭, 王富春, 赵呈祥, 薛万文, 鲁海峰. 2008.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Pb-Zn-Ag- Cu 矿床新类型: 成矿基本特征与构造控矿模型. 矿床地质, 27(2): 123-144.
侯贺晟, 高锐, 贺日政, 蔡勋育, 刘金凯, 熊小松, 管烨, 曾令森, James H K, Steven R. 2012. 西南天山-塔里木盆地结合带浅深构造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揭露. 地球物理学报, 55(12): 4166-4125.
黎敦朋, 赵越, 王瑜, 刘健, 潘燕兵. 2017. 昆仑-黄河运动的时代下限: 来自塔里木盆地南缘西域砾岩顶部火山岩40Ar/39Ar定年的约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1(6): 1135-1147.
李丰收, 王伟, 杨金明. 2005. 新疆乌恰县乌拉根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矿产与地质, 19(4): 335-340.
李盛富, 陈洪德, 蔡根庆, 王谋, 郝哲敏. 2015. 巴什布拉克铀矿床物质成分. 矿物学报, 35(3): 365-372.
李盛富, 王成. 2008. 巴什布拉克铀矿床形成机理及其找矿标志. 世界核地质科学, 25(3): 143-149.
李曰俊, 杨海军, 赵岩, 罗俊成, 郑多明, 刘亚雷. 2009. 南天山区域大地构造与演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3(1): 94-104.
李勇, 漆家福, 师俊, 孙统, 徐振平, 余海波, 张玮, 杨向阳. 2017.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代盆地性状及成因分析.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1(5): 829-842.
李忠, 高剑, 郭春涛, 徐建强. 2015. 塔里木块体北部泥盆-石炭纪陆缘构造演化: 盆地充填序列与物源体系约束. 地学前缘, 22(1): 35-52.
刘池洋. 2008. 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30(1): 1-23.
刘池洋, 王建强, 赵红格, 张东东, 邓煜, 赵晓辰. 2015. 沉积盆地类型划分及其相关问题讨论. 地学前缘, 22(3): 1-26.
刘家铎, 王峻, 王易斌, 冯明石, 刘欢. 2013. 塔里木盆地喀什北地区白垩系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35(1): 1-14.
刘武生, 赵兴齐, 史清平, 张梓楠. 2017. 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与油气关系研究. 中国地质, 44(2): 279-287.
刘伟, 杨飞, 吴金才, 肖杭州. 2015. 喀什凹陷北缘阿克莫木气田气源探讨. 天然气地球科学, 26(3): 486-494.
刘增仁, 漆树基, 田培仁, 陈正乐, 李胜强, 韩风彬, 任经武. 2014.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新生代砂砾岩型铅锌铜矿赋矿层位的时代厘定及意义. 矿产勘查, 5(2): 149-158.
刘章月, 秦明宽, 蔡根庆, 刘红旭, 耿英英. 2015. 新疆巴什布拉克地区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 地学前缘, 22(4): 212-222.
高俊, 龙灵利, 钱青, 黄德志, 苏文, Reiner K. 2006. 南天山: 晚古生代还是三叠纪碰撞造山带. 岩石学报, 22(5): 1049-1061.
高永宝, 薛春纪, 曾荣. 2008. 兰坪金顶铅锌硫化物成矿中硫化氢成因.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30(4): 367-372.
高珍权, 刘继顺, 舒广龙, 匡文龙, 胡江春. 2002. 新疆乌恰铅锌矿床成矿的地质条件及成因. 中南大学学报, 33(2): 116-120.
漆家福, 雷刚林, 李明刚, 谷永兴. 2009.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的结构模型及其形成机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3(1): 49-55.
罗金海, 车自成, 张国锋, 年秀清, 张小莉. 2012.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与南天山早-中二叠世盆山耦合特征. 岩石学报, 28(8): 2506-2514.
郝诒纯, 曾学鲁, 李汉敏. 1982. 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第三纪地层及有孔虫. 地球科学, 17(2): 1-161.
韩凤彬, 陈正乐, 陈柏林, 李细根, 刘增仁. 2012. 新疆喀什凹陷巴什布拉克铀矿流体包裹体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中国地质, 39(4): 987-998.
韩凤彬. 2012. 新疆乌恰乌拉根铅锌矿床成因研究.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1-146.
韩凤彬, 陈正乐, 刘增仁, 陈柏林, 崔玲玲, 丁文君, 蒋荣宝, 李丽. 2013. 西南天山乌拉根铅锌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矿床地质, 32(3): 591-602.
任宇泽, 林畅松, 高志勇, 刘景彦, 宋宁宁. 2017.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白垩系层序地层与沉积充填演化. 天然气地质, 28(9): 1298-1311.
汤良杰, 邱海峻, 云露, 杨勇, 黄太柱, 王鹏昊, 谢大庆, 李萌, 蒋华山. 2012. 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造山带盆-山耦合和构造转换. 地学前缘, 19(5): 195-204.
钱俊锋. 2008.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构造特征及演化. 杭州: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14.
谢会文, 尹宏伟, 唐雁刚, 汪伟, 魏红兴, 吴珍云, 李伟. 2015. 基于面积深度法对克拉苏构造带中部盐下构造的研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9(6): 1033-1040.
薛春纪, 高永宝, Chi G X, David L L. 2009. 滇西北兰坪金顶可能的古油气藏及对铅锌大规模成矿的作用.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31(3): 221-229.
薛春纪, 赵晓波, 莫宣学, 陈毓川, 董连慧, 顾雪祥, 张招崇, Bakhtiar N, Nikolay P, 李志丹, 王新利, 张国震, 亚夏尔亚力坤, 冯博, 俎波, 刘家瑛. 2014. 西天山巨型金铜铅锌成矿带构造成矿演化和找矿方向. 地质学报, 88(12): 2490-2531.
薛春纪, 赵晓波, 张国震, 莫宣学, 顾雪祥, 董连慧, 赵树铭, 米登江, Bakhtiar N, Nikolay P, 李志丹, 王新利, 俎波, 亚夏尔亚力坤, 冯博. 2015. 西天山金铜多金属重要成矿类型、成矿环境及找矿潜力. 中国地质, 42(3): 381-410.
谢世业, 莫江平, 杨建功, 杨金明. 2002. 新疆乌恰县乌拉根新生代热卤水喷流沉积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矿床地质, 21(S1): 495-498.
许志琴, 王勤, 李忠海, 李化启, 蔡志慧, 梁凤华, 董汉文, 曹汇, 陈希节, 黄学猛, 吴婵, 许翠萍. 2016. 印度-亚洲碰撞: 从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 地质学报, 90(1): 1-23.
王丹, 吴柏林, 寸小妮, 孙莉徐, 梓皋, 詹杰, 袁康. 2015. 柴达木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37(3): 55-57.
王彦斌, 王永, 刘训, 傅德荣, 肖序常, 戚龙水. 2000. 南天山托云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2): 131-173.
王莹. 2017. 新疆西南天山地区铅锌矿床区域成矿作用研究.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 1-168.
王招明, 赵孟军, 张水昌, 宋岩, 肖中尧, 王清华, 秦胜飞. 2005. 塔里木盆地西部阿克莫木气田形成初探. 地质科学, 40(2): 237-247.
杨威, 郭召杰, 姜振学, Gloria H, 张晨, 王思维. 2017. 西南天山前陆盆地侏罗纪-白垩纪盆山格局——来自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证据.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1(3): 533-550.
赵志刚, 张雄华, 刘晓煌, 朱飞, 张新勇, 张志臣. 2014. 新疆阿合奇地区石炭纪古岩溶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地质通报, 33(1): 42-50.
张传恒, 杜维良, 刘典波, 汪剑, 王梦华. 2006. 塔里木北部周缘前陆盆地早二叠世快速迁移与沉积相突变: 俯冲板片拆沉的响应. 地质学报, 80(6): 785-791.
张传林, 于海锋, 王爱国, 郭坤一. 2005. 西昆仑西段三叠纪两类花岗岩年龄测定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学报, 79(5): 645-652.
张克信, 王国灿, 曹凯, 刘超, 向树元, 洪汉烈, 寇晓虎, 徐亚东, 陈奋宁, 孟艳宁, 陈锐明. 2008. 青藏高原新生代主要隆升事件: 沉积响应与热年代学记录. 中国科学(D辑), 38(12): 1575-1588.
张君峰, 王东良, 王招明, 李欣, 苏雪峰. 2005. 喀什凹陷阿克莫木气田天然气成藏地球化学. 天然气地球科学, 16(4): 507-513.
张英志, 林畅松, 高志勇, 芦刚, 任宇泽, 宋宁宁, 霍志达. 2014. 塔西南坳陷早白垩世物源体系和沉积古地理分析. 现代地质, 28(14): 791-798.
张有瑜, Horst Z, Andrew T, 刘可禹, 罗修泉. 2004. 塔里木盆地典型砂岩油气储层自生伊利石K-Ar同位素测年研究与成藏年代探讨. 地学前缘, 11(4): 637-648.
祝新友, 王京彬, 刘增仁, 方同辉. 2010. 新疆乌拉根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地质学报, 84(5): 694-702.
邹海俊, 韩润生, 方维萱, 胡瑞忠, 刘梦琼. 2017. 大姚六苴砂岩型铜矿矿区构造岩矿物岩石学特征与地质意义. 矿物学报, 37(5): 528-535.
周鹏, 尹宏伟, 周露, 唐雁刚, 李长圣, 朱文慧, 谢亚妮, 尚江伟. 2018. 断背斜应变中和面张性段储层主控因素及预测方法——以克拉苏冲断带为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42(1): 50-59.
周新源, 苗继军. 2009.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及勘探方向.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33(1): 10-18.
Barley M E and Groves D I. 1992. Supercontinent cycl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etal deposits through time. Geology, 20: 291-294.
Cailteux J L H, Kampunzu A B, Lerouge L, Kaputo A K and Milesi J P. 2005. Genesis of sediment-hosted stratiform copper-cobalt deposits, Central African copperbelt. 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s, 42(1): 134-158.
Cox D P and Singer D A. 1992. Mineral Deposit Models. Washington: G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 1-379.
Misra K C. 1999. Understanding Mineral Deposit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539-659.
Dickison W R. 1976. Sedimentary basins developed during evolution of Mesozoic-Cenozoic arc-trench system in western North Americ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13(9): 1268-1288.
DeCelles P G and Giles K A. 1996. Foreland basin systems. Basin Research, 8(2): 105-123.
Najmana Y, Jenksa D, Godinb L, Boudagher-Fadelc M, Millard I, Garzantie E, Horstwoodd M and Braccialia L. 2017. The Tethyan Himalayan detrital record shows that India-Asia terminal collision occurred by 54 Ma in the Western Himalay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459: 301-310.
Sobel E R, Chen J and Heermance R V. 2006. Late Oligocene-Early initiation of shortening in the Southwestern Chinese Tian Shan: Implication for Neogene shortening rate variation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47(1-2): 70-81.
Sobel E R and Dumitru T A. 1997. Exhumation of the margins of the western Tarim basin during the Himalayan orogen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2: 5043-5064.
Wang X, Sun D H, Chen F H, Wang F, Li B F, Popov S V, Wu S, Zhang Y B and Li Z J. 2014. Cenozoic paleo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Pamir-Tien Shan convergence zon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80: 84-100.
Xue C J, Chi G X, Li Z D and Dong X F. 2014. Geology, geochemistry and genesis of the Cretaceous and Paleocene sandstone- and conglomerate-hosted Uragen Zn-Pb deposit, Xinjiang, China: A review. Ore Geology Reviews, 63: 328-342.
Zappettini E O, Rubinstein N, Crosta S and Segal S J. 2017. Intracontinental rift-related deposits: A review of key models. Ore Geology Reviews, 89: 594-608.